一篇非主流的單車西進武嶺指南:以Q&A的方式幫你解決疑難雜症
身為單車愛好者,西進武嶺相信一定是許多車友的目標。破3、破4、430,這些術語你是不是也很熟悉呢?
西進武嶺準備起來非常單純。但單純不代表簡單,你需要把單純的課表、單純的作息、單純的飲食都維持數個月甚至更久,才能換來理想的成績。
小弟有幸,在走入最繁忙的家庭之前,就已經有幸完成破3這個目標。雖然留給自己的250可能要很久以後才能挑戰了,但是在工作之餘,還是來分享一下一些我對於西進武嶺的看法。成績比我好的人很多、成績比我好的人的心得文也很多,那麼我就跳過這些心得分享的部分,以QA的形式整理各個面向的疑難雜症,給出我的看法以及理由。
![]() |
只有三次成績,厲害吧! |
裝備篇
Q:空力輪還是爬坡輪?
A:個人建議空力優先。
無論是媒體實測或者是理論的計算上來說,如果你爬坡的w/kg愈高,換言之,你預期的西進武嶺時間更短,那麼就更該選擇空力。
這邊有兩個數字提供參考,當作分水嶺:
- 4 w/kg的爬坡能力
- 5~8%的坡度
意思就是,當你有4 w/kg的爬坡能力,空力效應會更好。 以及對於坡度來說,在5~8%以上的爬坡,輕量化效應會更明顯。
至於為什麼浮動,同樣地跟騎士的爬坡能力有關。
在碟煞化發展之後,輪組的重量雖然還沒辦法追上C夾的時期,但框體因為不用再負擔煞車的功能,所以框高快速增加的同時重量也在減輕。
在2020年以前,輪組的定義通常是:
- 爬坡輪: 30~35mm甚至以下
- 全能輪: 40~45mm左右
- 空力輪: 50mm以上
那麼2025年的現在呢?
- 爬坡輪: 40~45mm以下
- 全能輪: 50~60mm
- 空力輪: 60mm以上,好像變成計時賽的刀輪、80mm跟封閉碟輪才是了。
這一切都建立在輕量化上面。
現在的輪框、花鼓跟輻條都輕了許多,要在框高50mm的輪組找到1300g的重量可說是輕而易舉、而且便宜。甚至60mm的高框輪也已經往1300g的世界挺進了。
在差不多的重量下選擇更高框的輪組取得空力效應,對於集團間行進的省力至關重要。
那麼經過碟煞發展的爬坡輪呢?
2025年的爬坡輪,在40mm以下時重量重量可能已經觸摸到1000g的大關了。
但是高低框的重量差異已經不像C夾時代那樣明顯。 所以在重量差距不大的情況下,選空力輪更好。
![]() |
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...嗎? |
Q:要選擇輕量化內胎還是追求無內胎的滾動阻力?
A:這直接舉例來看就知道了:
■ 無內胎組 (Tubeless)
- 外胎: Continental GP 5000 S TR 25c / 250g
- 配件: 補胎液 / 60g
- 滾阻: 9.1w
- 一車總重:620g
■ Open胎組 (Clincher)
- 外胎: Continental GP 5000 25c / 220g
- 配件: 輕量化內胎 / 30g
- 滾阻: 10.7w
- 一車總重:500g
兩者都是使用馬牌相近的型號來比較,一來一回光是內胎就已經差120g,實際上挑TT胎或輕量化外胎的話會差更多。
那麼,對於西進武嶺的差距會有多大?
120g的重量多嗎?如果以輪組系統的改善來說的確不少。 但如果放大到整個「騎士+車輛」的系統來看:
- 120g 對於 60kg 系統,是 0.2% 的區別。
- 120g 對於 70kg 系統,是 0.17% 的區別。
- 120g 對於 80kg 系統,更只有 0.15% 的區別。
但如果是滾動阻力,一車共差距 3.2瓦((10.7w - 9.1w) x 2)。
- 以 200w 均瓦輸出來看,可以省下 1.6% 的力氣。
- 以 300w 均瓦輸出來看,也可以省下 1.06% 的力氣。
孰強孰弱應該很明顯了。
那麼有沒有又輕又快的聖杯呢?有!挑選輕量化的競賽用無內胎,但是很貴、並且防穿刺性能也差,就算補胎液可能也救不了你。Win or go home!
Source:Bicycle rolling resistence(BRR) |
Q: 齒比要如何選擇?
A: 最小齒比至少要 1:1。
為什麼?整個西進武嶺在10%坡度以上的路段,加總起來長達7公里左右。
蛋糕坡或許還可以用抽車解決,但真正的挑戰在長陡坡。
例如小瑞士花園、清境農場附近(約全程的29~30K 處),有一段長達一公里的路,平均坡度都在10%甚至以上,想全程用抽車撐過去是不切實際的。
此外,為了保持合理的踩踏轉速(最少也要80rpm 以上),更小的齒比是在陡坡上維持穩定輸出的關鍵。
幸好這個目標在當前並不難達成。以下建議針對Shimano,因為對Sram來說毫無困難:
- 標準方案: 目前 Shimano 12速的公路車變速系統,官方就能對應到 1:1 的齒比(例如使用 11-34T 飛輪搭配 50/34T 大盤)。
- 進階方案: 如果 1:1 還是不夠用,可以考慮換上 11-36T 的飛輪,或使用 48/32T 甚至 46/30T 的超壓縮盤。(GRX大盤)
請記住一個重點:
讓你在陡坡活下去並保持穩定的輸出,遠比這些改裝造成的潛在重量上升,還要有效得多。
Q:改短曲柄會有用嗎?
A:去問你的 Fitter。短曲柄不能治百病。
短曲柄確實是近年來開始流行的趨勢。其背後的原理不外乎:
- 改善髖關節角度擠壓
- 更容易維持空力騎姿
- 在過彎壓車時有更高的容錯空間(不易觸地)
- 以及最多人在討論的,有助於提高迴轉速
聽起來確實很好,但請記住一個基本物理原則:要做出同樣的功(功率),當力臂(曲柄)變短了,你就必然需要用更高的迴轉速來補足,這不是你可以自由選擇的。
爬坡的時候,用短曲柄強制維持高迴轉速聽起來固然不錯,但是不爬坡的時候,難道要換回原本的長度嗎?換曲柄連帶就會影響到整個騎乘姿勢,座高、坐墊位置、reach可能都會變化,甚至連你貴鬆鬆的一體把都要換了。
而且,要長時間維持高迴轉,也就代表你需要有更強大的心肺能力來支撐。這代表這不是短期可以速成的,除了身體要去適應新的踩踏感覺之外,鍛鍊心肺能力更是重中之重。
所以結論非常明確:千萬不要在比賽前才想著要換短曲柄。
請在休賽季、或者是訓練的基礎期,趕快去找你的 Fitter 討論,讓 Fitter 根據你的身體條件、騎乘目標,給你專業的建議。
世上最強的男人Tadej Pogačar,身高176cm,他使用的是165mm的曲柄 |
訓練篇:
Q: 進行室內訓練踩課表時,ERG要開嗎?
A: 有些人主張踩台用ERG會影響車感,要靠自己變速吃阻力;但我建議開。
ERG 的核心理念,就是不論你的迴轉速如何變化,訓練台都會主動調整阻力,讓你「穩定地維持在目標功率上」。
這跟西進武嶺的關鍵完美契合:穩定的輸出。
在訓練台上,無論是 85rpm、90rpm、100rpm 甚至短暫抽車,ERG 都能幫助你找到在同一個功率下、不同迴轉速的感覺。
開啟 ERG 進行訓練,主要有兩個階段性的好處:
- 訓練初期: 藉由固定的功率,你可以專心嘗試不同的迴轉速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「甜蜜點」。
- 中後時期: 除了能讓你心無旁騖地完成課表,更重要的是,你可以開始練習「人體功率計」。
那麼,為什麼我們需要練成「人體ERG」、學會「盲騎」?
試想一下,在挑戰西進武嶺、刷新PR的大場面,你可能會遇到:
- 碼錶故障、沒電、或被震到跳車
- 功率計沒電、故障、或連線配對出問題
這些狀況在平時外騎都好說,但在關鍵時刻,保持「盲騎」的能力,可以讓你憑藉著身體的感覺繼續撐下去,而不會心態崩潰、直接放棄。
Q: 要不要練間歇(HIIT)?
A: 要練,但非主要。
眾所皆知,西進武嶺在人止關過後,就迎來總長37公里的連續長爬坡。因此,多數人的訓練重點會放在長時間的 Zone2 (耐力) 與 Zone3 (tempo) 區間,比較少主動提到間歇訓練。
那為什麼需要練?有兩個主要原因:
【一、從「體能」觀點:突破停滯的關鍵】
在穩定的訓練週期運行之後,身體必定會習慣你目前的強度,最終的結果就是「停滯期」。
停滯雖然代表你維持在一個不錯的水平,但這時適度加入高強度間歇的刺激,會有助於整個體能結構向上進化,其效益不僅僅是提升 FTP 這個數字而已。
【二、從「實戰」應用:應付集團的突襲】
從地理中心碑到人止關並非平路,而是總爬升超過300公尺的丘陵地。在這段路,集團中隨時會因為以下狀況產生速度變化:
- 開賽太過興奮的人,遇到坡就是催。
- 遇到短坡,每個人的功率重量比(w/kg)不同。
這時,你平時儲備的間歇能力,能讓你輕鬆地跟上集團,享受集團效益直到最後一刻的坡底。
依照我個人以往的經驗(地理中心碑到人止關,約30~33分鐘),在這個路段與時間段,你需要應付的間歇長度大約是 30秒到2分鐘,強度約在 5.0 ~ 5.5 w/kg 左右。
即使進入了連續爬坡,如果集團想在某個陡坡維持速度、或甚至加速通過,你的間歇能力同樣是跟上集團的門票。
如果真的遇到 15% 以上的陡坡,齒比又不幸用盡,你就必須靠重踩或抽車來硬撐。平時培養的無氧、高強度耐受能力,可以讓你度過這個挑戰,而不是抽完車就耗盡體力、直接爆掉。
![]() |
十年寒窗無人問(?) |
Q: 移地訓練重要嗎?
A: 非必要,除非你有想驗證的事;或者你還沒騎過。
這個答案需要分三種情況來討論。
【情況一:如果你從未騎過武嶺】
強烈建議至少完整騎一次。
武嶺是一條特別的路線。長距離的連續爬升、高海拔的低溫與低氧,以及特殊的路況,都與你平時的騎乘感受截然不同。親身體驗一次,是為了「收集基準數據」。
在這次體驗中,請特別注意以下兩點:
1. 全程不落地: 這不是為了逞強,而是為了精確評估你完成整趟西進,身體需要付出的「總作功量 (kJ)」。有了這個數據,你後續的課表才能有明確的目標。如果中途進超商補給或長時間休息,這個數據就會失真。
2. 觀察騎乘姿勢: 目的不是要你當下調整,而是純粹「觀察」。連續的高強度爬坡,可能會讓你的核心、下背、肩膀甚至手腕受壓,這些是在訓練台上無法完全模擬的。留意你身體各部位產生疲勞的順序,有助於評估後續是否要加入特定的功能性訓練。
【情況二:當你熟悉路線,為何非必要?】
1. 勞民傷財的現實考量: 一趟移地訓練的交通、住宿費用都很可觀。如果為了省錢而開夜車當天來回,反而會犧牲睡眠,影響訓練品質。
2. 數位工具的高效替代: 如果是為了確認補給點位置或坡度變化,現在的數位工具已非常強大:
- 網路上有大量的實景騎乘影片。
- Rouvy 等軟體可以模擬路線的真實阻力。
- Google 街景也能讓你對路況有基本的掌握。
【情況三:為了「特定目的」的移地驗證】
這就是答案中「除非你有想驗證的事」的部分。當你準備充足,只差幾個關鍵環節需要實地測試時,移地訓練就變得很有價值。例如:
- 驗證補給策略: 你安排的補給點、攜帶的能量膠與水,是否足夠你撐到下個補給點?會不會吃膩?腸胃能否適應?
- 測試高山症對策: 比如你想測試提前服用丹木斯(Diamox)這類藥物,觀察它對你高山反應的實際幫助。
至於配速、齒比選擇等,這些在任何類似的長時間爬坡訓練中都可以驗證,不一定需要特別跑一趟武嶺。
最後分享一個我個人的經驗。
我在2020年報名了9月的建大武嶺盃,但當時從未騎過武嶺。在4月底,我臨時參加了一個5月初的武嶺大拜拜團練,並非常用力地騎完了我的初次西進。
奇怪的是,雖然我的PMC圖(體能管理圖)數據一切正常,但在那次團練後,我卻陷入了長達一個月、類似「過度致疲(Overreaching)」的狀態,實際表現是爆心跳、功率不出來及疲累。
確切成因至今成謎,但我猜測,是我為那次「團練」在心中設定了過高的優先級,潛意識裡把它當成了一場真正的比賽,強制身心進入備賽狀態。然後,在騎完的瞬間,因為目標達成而過度鬆弛了,就爆了。(延伸閱讀:NFO非功能性過度疲勞)
結論是: 如果你對武嶺這條路線和賽事已經相當熟稔,移地訓練大概不成問題。但如果你的心理狀態還沒準備好,一次期待過高、用力過猛的移地訓練,有可能會讓你連同真正想準備的正賽一起弄爆。
![]() |
Rouvy |
Q: 提升功率優先還是減重優先?
A: 提升功率。
這個答案並非否定減重的重要性,而是強調「時機」與「風險控管」。
減重不該是你在武嶺賽季中的主要目標。它應該在休賽季或基礎期,藉由大量的低強度有氧訓練(LSD)來達成。這個時期強度較低,身體在熱量赤字的狀態下,比較不容易因為過高的訓練負荷而出問題。
那麼,賽季中完全不能減重嗎?也不是。但你必須謹慎地觀察身體的反應。
【減重的極限與風險】
「熱量赤字」是減重的基礎。在賽季中,如果因為訓練造成了適度的熱量赤字,體重自然會下降,同時高強度的課表又能維持住肌肉量——這是最理想的狀況。
但是身體無法無限制地減重下去。
當體脂肪降到一個瓶頸後,身體為了維持訓練所需的肌肉,同時又要應付熱量赤字,它會去哪裡找能量? 答案可能是保護內臟的必需脂肪,甚至是影響內分泌系統的正常運作。
這就是為什麼在賽季中如果熱量攝取長期嚴重不足,你會開始覺得:
- 精神不濟、易怒
- 訓練後恢復變慢
- 睡眠品質下降
- 容易感冒(免疫力下降)
這些警訊代表你為了減重,吃得太少了,你的身體正在「犧牲」健康來應對。
那麼,每個人的臨界體重在哪?
很遺憾地,沒有標準答案,只能靠自己謹慎地觀察與嘗試。幸好現在計算熱量的 APP 很方便,善用它們來監控熱量攝取,一旦覺得身體發出警訊,就該毫不猶豫地補充能量。
相對地,提升功率的限制就沒有這麼多。你需要功率,代表你需要更強的心肺能力與肌力。這除了訓練,也需要充足的能量——也就是「吃」。只要補給得當,提升功率的上限遠高於降低體重的下限。
我們來算一算CP值:
假設一個「騎士+車」的總系統重量為 70公斤,選手的 FTP 是 200瓦。
- 提升 1 瓦 的功率,等於提升了 0.5% 的性能 (
1W / 200W
)。
- 要達到同樣 0.5% 的性能提升,你需要減掉 350公克 的重量 (
70kg x 0.5%
)。
換句話說,在賽季中,努力訓練多練出 1 瓦,遠比痛苦地減去 350公克要來得實際、健康且有效。
此外,更高的絕對功率還有一個好處。在同樣的 w/kg(功率/重量比,車友俗稱"推力比")下爬坡時,擁有更高絕對功率的車手(體重也更重),會有更多「額外」的功率去對抗風阻,這讓他們在平路或緩坡上的速度更快。
功率多多益善啦。
Q:高海拔的衰退應該如何適應?
A:在平常的訓練中,為自己預留衰退的扣打 (Quota)。
台灣雖然是多山環境,但也不是每個地方都能夠隨便達到海拔 2000 公尺。所以在平常的爬坡訓練裡面,要靠「實際爬到海拔 2000 公尺以上」來做高海拔適應,是不切實際的。
那麼要怎麼辦?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在平常的訓練中把強度拉高。
- 範例一: 一份 2 小時的 Tempo 課表,你可以把後面 1 小時的強度再拉高 5~7%,保證痛苦至極。
- 範例二: 如果你預期 3.5 小時完賽,那你應該要有能力完成 3 小時以上、強度接近甚至超過 80% FTP 的訓練。
在平常的訓練中就把強度拉高,是為了讓你在實戰面對高海拔時,「有空間可以衰退」。如果你完全照著配速表來設計課表,常常會過於貼近理想的強度(雖然如 CT 配速器等工具,已經有從大數據考慮衰退,但個人反應仍有差異),導致沒有預留緩衝空間。
不過有種例外的狀況,高山症。高山症跟高海拔衰退不一樣,衰退是因為高海拔氧氣量減少,所以會有同樣功率爆心跳、或者同樣心跳功率出不來,然後覺得比平常還累的情況。
但高山症是更有病徵性的,google表示症狀有頭痛、頭暈噁心、異常虛弱等症狀。這時候就不是開玩笑的了,趕緊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,該停就停、該下滑就下滑,不要和身體開玩笑。
![]() |
對車友來說看起來近卻又無比遙遠的”天堂路“ |
飲食篇
Q: 碳水化合物一小時到底要吃多少?
A: 個人建議 80~100g。
這個數字可能和最新的頂尖研究稍有不同,但我給出這個建議的理由非常簡單:方便計算、容易執行。
80~100g/hr 這個攝取率,可以完美對應市面上許多高碳水補給品,你不需要在騎車時還費心做數學計算。
以下舉幾個例子:
- 威德 in 果凍: 每包 45g 碳水。
- 執行策略: 每半小時吃一包,一小時剛好攝取 90g。
- Winsports 能量膠: 每包 45g 碳水。
- 執行策略: 同上,每半小時一包,一小時 90g。
- SiS Beta Fuel (黑膠): 每包 40g 碳水。
- 執行策略: 每半小時一包,一小時 80g。
- 碳水炸彈蜂蜜能量膠: 每包 42g 碳水。
- 執行策略: 一小時吃兩包,攝取 84g。
在 SiS Beta Fuel 這類高碳水果膠問世前,大部分品牌的果膠每包約僅 22~30g 碳水。這代表你可能每 15~20 分鐘就要吃一條,對我來說,這會嚴重干擾騎乘節奏。
威德 in 果凍雖然一包就達 45g,但它的體積太過巨大。若要滿足一場破3武嶺的能量,車衣口袋塞滿六包,就幾乎沒有任何空間放手機或隨身工具了。
而且你的背後看起來會像隻塞滿食物的倉鼠。
我之所以說我的建議可能與最新研究不同,是因為碳水補給的觀念是一直在進步的:
- 早期觀念 (約10年前): 建議在連續運動1小時以上時,補充 30~60g/hr 的碳水。
- 進階觀念 (約2015年後): 教練與學界開始提出,當運動超過2小時,攝取量可提升到 60~90g/hr。但這個觀念要普及到民間車友,還需要一段時間。
而真正用實戰撼動整個自行車界的,當屬 2018年環義(Giro d'Italia)第19站。
當時 Chris Froome 在總成績落後3分鐘的情況下,於比賽剩下80公里、還有3座大山要爬的絕境中,發動了單飛攻擊。最終他不僅逆轉拿下粉紅衫,還大幅拉開了與對手的時間差。
而那一站的畫面就是:Team Sky在賽道各處安排了補給人員,而 Froome 只要一被鏡頭帶到,他幾乎無時無刻都在吃。
當然,現在最新的頂尖研究已經將目標提升到 100g 甚至 120g/hr。
但那樣的攝取量通常是在對應職業運動員、超鐵選手等,需要應付超長時間或多日賽的大量消耗。對於一般市民車友,準備「一天」的西進武嶺挑戰,80~100g/hr 這個目標,加上你體內預存的肝醣應該綽綽有餘。
Science in Sports專門做了一集影片來講補給策略
Q:果膠、能量粉和羊羹等實體食物,我應該如何選擇?
A:最重要的原則永遠是:「吃得下」。
當然,以西進武嶺這種長爬坡路線來說,集團的強度不像平路或丘陵賽那麼兇狠,因此你會有相對充裕的時間,可以從容地吃下自己喜歡的食物。
不過,如果我們追求的是「效率至上」,那麼不同選擇之間就有明顯差異。
如果以補給效率為最高原則,能量果膠會是比固體食物更好的選擇。但若要追求更極致的效率,像我個人會將能量粉完全溶入水壺中,跟著喝水同步完成補給。
為什麼這麼說?我們用分解動作來比較兩者的差異:
-
吃果膠的流程:
- 手離開車把
- 伸進車衣後口袋,拿出果膠
- 撕開包裝
- 吃掉果膠
- 將垃圾收好,放回口袋
- 手回到車把
-
喝水的流程:
- 手離開車把
- 拿起水壺
- 喝水
- 放回水壺
- 手回到車把
時間與體驗的差距:
即使再熟練,吃一次果膠也需要 15 至 20 秒。過程中,果膠黏膩的液體還可能沾到手上,那種「阿雜」的感覺相信很多人都懂。
相比之下,喝水補給的過程通常在 10 秒左右就能完成。雖然也可能被水濺到,但可控性高得多,體驗也相對清爽。
能量粉的優勢與注意事項
在攝取量方面,市面上如 WINSports 的能量粉,允許使用者用高濃度的方式沖泡。一個 600-700ml 的水壺,可以輕易地泡進 80 克以上的能量粉。在賽事中,只要維持每 10 到 15 分鐘喝一次水的頻率,就能確保水份和碳水化合物的穩定攝取。
將能量粉提前泡好,是追求效率的絕佳方案。不過,這種方式並非適合所有人。除了腸胃需要時間適應外,口味的接受度也是一大關鍵。唯一的建議就是:多多練習,找到你的最佳補給策略。
![]() |
能讓你吃得下的東西就是好東西 |
Q:原型食物真的很重要嗎?
A:是真的。但吃得開心最重要。
原型食物這個觀念從健身界到一般人的飲食控制都廣為流傳了。原因無他:
- 容易掌控來源
- 容易計算熱量
注意,我並沒有提到好「控制」熱量,因為這是完全不同的觀念。不過現代人早就被精緻飲食荼毒太久了,導致一吃原型食物就效果拔群。
蛋白質已經很直觀了,但原型碳水食物就不得不請出最強王者 — 米。
米比起麵條、義大利麵、麵包等等都更接近原型,而且重點是,好吃。單吃、配乾料、配醬汁都好吃,而且飽足感充足。在馬鈴薯、地瓜跟白飯之間切換,可以確保在碳水端的攝取充足。
不過回到開頭,為什麼吃得開心最重要?
因為人類就是需要碳水跟油脂的物種,炸的比煎的好、煎的比烤的好、烤的比煮的好。有鹹酥雞,誰想吃水煮雞胸肉呢?
如果你現在才要開始準備武嶺,有 3 到 6 個月的時間,那就有很多時間可以慢慢切換較為原型的飲食。
如果你只剩 1 個月,那就放寬心吃吧,能夠讓你練得下去最重要。
幸好單車運動是一個高消耗熱量的運動,在飲食控制上並不像重訓需要這麼精確,只要有個大略的掌控都不會差得太多。
![]() |
我並不是特別認真控制飲食的人。這是2022武嶺盃前一週的某餐... |
賽事篇
Q:比賽前一天該吃什麼?當天的早餐又要吃什麼?
A:跟平常一樣就好。
西進武嶺對於一般市民來說,是一場綜合性的考驗,包含了訓練課表、飲食、作息等等。
比賽都已經到前一天了,貿然更動自己飲食習慣的風險會非常大,當天的早餐更不用說。
- 習慣吃饅頭?那就吃。
- 習慣吃台式飯糰?那就吃。
- 習慣吃肉燥飯、炒米粉加上魚肚湯?羨慕你是台南人。但如果你平時就習慣這樣吃,那就請先準備好,然後當天早上加熱來吃。
不過,比賽前一天通常會進行肝醣超補,所以需要比平時攝取更多的熱量、尤其碳水化合物,例如白飯、吐司等。
或者,我也能推薦幾個高熱量的選擇:炒飯、咖哩飯、鍋貼、珍奶。
對,這些東西聽起來都不太健康,但它們的熱量真的很高。在賽前這個階段,只要吃得下,多吃的熱量和碳水化合物都會儲存起來,成為你比賽的能量。
![]() |
雖然車友都拿著啤酒擺拍,但看手上的麵包就知道是練家子。 |
Q:開賽到人止關有沒有什麼集團策略?
A:首先注意三角錐。
從地理中心碑到人止關這段路,還在南投比較熱鬧的市區範圍內,所以不管是哪個主辦單位,都還是會在這邊進行交通管制,也就是擺放大量的三角錐。
加上開賽時間大多在清晨 5 點,天色昏暗,車友的精神狀態可能也還在暖機,每年武嶺相關賽事,撞三角錐摔車的慘事都略有耳聞。 請務必提高警覺。
在集團策略方面,這段路是你觀察集團、找到自己配速區間的關鍵時刻。
-
目標 3 小時內完賽的集團:
- 這一段的路程時間,差不多會落在 30 至 33 分鐘左右。
- 遇到短坡時,集團前端的功率輸出可能會拉高到 5.0 - 5.5 w/kg,目的是為了快速通過,維持集團速度。
-
如果你的目標不是破 3 小時:
- 建議放掉強度過高的領先集團。
- 在中後段的集團中,不妨主動問問附近的車友,尋找配速目標相近的夥伴,可以互相鼓勵、輪車前進。
- 這個做法,遠比一開始就死命跟著第一集團,結果導致後半段體力衰退、開始「還債」要來得有效且安全。
![]() |
三角錐是必要之惡。請務必小心。 |
Q:碼錶應該設定什麼資訊?要怎麼善用碼錶?
A:
一般來說大家在騎乘時都會有自己習慣的顯示畫面,這個根據個人需要。但如果是武嶺這種長爬坡賽事的話,一個專屬於「計圈」的頁面一定要設定出來。
我個人的計圈頁面會有這些資訊,以下依照重要程度排列,並且在碼錶的畫面上會由上往下排列:
- 3 秒平均功率: 有些人會選擇使用 30 秒平均功率來看也可以,但我不習慣,所以仍然採用最常見的 3 秒平均功率。
- 計圈平均功率: 可以隨時與 3 秒平均功率對照,看看是不是在自己的功率設定範圍內。
- 踏頻 (迴轉速)、心率: 踏頻的優先度高於心率,但這兩個通常會在平行的左右欄位,所以也沒這麼嚴格要求。
- 計圈時間、計圈做功量 (kJ): 監控自己的當圈時間和消耗量。還記得前面提過的「實際騎一次西進確認總做功量」嗎?就是用在這裡。
- 其他欄位: 剩下的欄位就可以自由發揮,看是坡度、檔位、經過距離、經過爬升都可以。
至於碼錶的計圈應該怎麼使用?如果你是使用 CT 的配速器,那可能會按照各個路段經過的路標來按錶,搭配貼在上管或把手上的路書 (小抄) 來記憶路段的資訊跟配速。
但我實際騎乘武嶺的次數少、也懶,所以我會建議你不妨試試看:
- 第一段: 從地理中心碑到人止關按一次計圈。
- 後續路段: 之後每 30 分鐘按一次計圈。
這樣做有什麼好處?
首先,集團到人止關的時間通常沒有辦法精確掌握,所以一定要把路標或者公里數記好。此路段通常以地理中心碑起算約 16.2 公里。
接下來的路段,你就能進入「按表操課、穩定輸出」的模式,重點在於監控自己每 30 分鐘做出來的功率和做功量。
「30 分鐘」還有個好處,因為是一個整數的時間,你可以把很多事情排在這個節點來做。比方說:
- 按錶後起身抽車,轉換一下姿勢抽個 30 秒。
- 然後坐下喝個水、吃個膠。
這樣你的比賽節奏就會很順暢。
![]() |
Garmin edge1050是支好碼錶,預算足夠都建議上。 |
Q:開始爬長坡之後,有沒有什麼策略可以分享?
A:把它當作平常在踩訓練台。
我知道這很困難。
因為武嶺盃的盛名、眾多的車友、美麗的風景,這些都會讓人情緒高漲,激出不知道實際上到底有沒有的腎上腺素。
然後你會開始幻想,幻想自己在World Tour三大賽的皇后站,與對手決一死戰、激烈攻防,最後在某個關鍵時刻發動致勝一擊,然後獨走拿下比賽、穿上榮耀領騎衫,在會場親吻獎盃。
以上情節都不會在你身上發生。
攻防策略你也不需要煩惱。對於市民組來說,光是後半段的高海拔環境,就自然能夠靠每個人的續航力分出勝負了。想著要一擊擊沉對手、瞬間拉開差距,那是菁英組總排名的選手在煩惱的事。
所以,克制情緒、不要腦衝,這非常重要。
確實執行你賽前設定好的配速和補給策略,才是刷新個人紀錄(PR)的唯一關鍵。
- 覺得一直盯著碼錶很無聊?
- 抬起頭,看看台14甲美麗的風景。
- 覺得痛苦到好像永遠爬不完?
- 想想周遭,跟你一樣痛苦、甚至更痛苦的人,只有更多。
專注在自己的節奏上,就是最好的策略。
2022的西進武嶺。這時候已經爆了,但就是專心。 |
Q: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防止抽筋?
A:沒有。該來的就是會來。
抽筋是一個被誤會很久的現象。長久以來,各種說法紛亂:
- 水份不夠
- 電解質流失
- 練不夠
也因此,市面上如鹽錠、電解質補充液、BCAA 等等的產品,都或多或少宣稱自己可以預防抽筋。
但至少,目前最近的科學研究指出,抽筋沒有單一或特定的成因。 它更可能是單個或多個原因的總和,當條件滿足時,要來就是擋不住。
那麼到底要怎麼做呢?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排除所有已知的風險:
- 吃飽、睡好。
- 賽前適度伸展。
- 賽中也適度轉換姿勢,活動不同肌群。
- 就算不知道是否有效,但電解質、BCAA等該吃就吃。這點可以平常驗證。
最後就是聽天由命。
那麼如果感覺快要抽筋了,該怎麼辦?
抽筋也是分等級的。從最嚴重的發顫僵硬、完全沒法動,到輕微的覺得肌肉有點緊繃、異常彈跳、突起或凹陷(這兩種狀況都有車友分享過)都有可能。
目前共通的黃金準則就是:當你察覺到快要抽筋的前兆、或者程度還輕微時,立刻減輕肌肉的負擔。
- 馬上把迴轉速提高,用更輕的齒比踩踏。就算功率會掉一些也沒關係,這是必要之惡。
- 接著,嘗試在車上安全地伸展快要抽筋的部位,但拉過頭就會惡化大抽。
- 持續觀察肌肉的狀況,如果感覺緩解了,那就繼續前進吧。
![]() |
平常就要多拉筋伸展,吸收天地日月精華(? |
Q:我如果當天狀況很好或很差,該怎麼安排 Plan A 和 Plan B?
A:善用線上的配速器工具。
配速器工具我前面有說過,無論是 CT 或者是單車新幹線,都可以針對幾個台灣的熱門路段進行速度預估。
- 前者是從 Strava 的大數據撈出來並且加上一些理論計算而成。
- 後者更偏向理論的精密計算一些。
兩種工具各有參考價值,都可以試試看。
如何定義你的 Plan A 與 Plan B?
-
Plan A (理想計畫): 對我而言,Plan A 是你的理論最佳解。也就是假設你從人止關開始到武嶺,都能保持穩定的目標瓦數一路推到底,沒有任何衰退。這是一個最夢幻的目標,當然可以朝這個方向努力。
-
Plan B (務實計畫): 請考慮現實,把高海拔造成的必然衰退也考慮進去。理論上來說,在翠峰之後有個 5% 到 10% 的功率衰退,都屬於合理範圍內。
只要你最終的表現不要跟 Plan B 差得太多,你就可以得到一個非常接近事前預期的完賽時間。
但如果連 Plan B 的目標都沒達到,甚至差很多,那可能就要回頭檢討了,或許是你賽前的作息調整或飲食出了問題。不過有時候也有不可抗力因素、比如隔壁房的小孩在哭鬧、突然被傳染了感冒等等......這個時候就別太在意,專注騎完就好。
另外,目前碼錶以及Strava還有一個功能,可以“即時與自己的最佳成績比較”,會產生類似虛擬競賽的感覺。我個人不太推薦這個功能,因為會造成無謂的心理負擔。但如果這樣可以激起你的鬥志,那可以在不要腦衝的程度下試試看。
![]() |
單車新幹線的線上配速工具。 |
Q:比賽要如何穿搭?要不要為了高海拔準備背心、風衣?
A:短袖短褲。
台灣盛行挑戰西進武嶺的時間通常是在 4 月到 9 月,這段期間通常天氣相對穩定,而如果有梅雨鋒面或者颱風,你也早就知道了。
開賽時間通常在早上 5 點,這時候的溫度大約會在 26 度上下,以室外溫度來說再舒服不過了。然後隨著時間進行,雖然海拔在上升,但是太陽也會出來,所以溫度並不會急遽下降,大概會在10 度上下吧。
聽起來很可怕?在長距離有氧、身體大量做功的情況下,這種溫度會非常舒服。而且如果冬天的休賽季有好好打 LSD低強度長距離的底子,那這種溫度跟狀況應該或多或少習慣了。
那麼,如果遇到雨戰武嶺呢?
就放寬心吧,該拿的重裝備都拿出來就對了。反正雨水帶來的低溫跟阻力一定會讓成績大受影響,不過你事後可以跟人家說嘴:「我那屆超硬的,我真男人」。
Q:如果我是沒有車隊支援的孤狼騎士,該如何安排武嶺挑戰的補給?
A:安排保母車唯一解。
雖然許多大型武嶺挑戰活動設有官方補給站,也會提供水和食物,但有幾點需要考量:
-
官方補給的定位: 官方補給站提供的物資,主要是為了確保所有參賽者都能安全完賽的「基本需求」,可以讓你「活下去」,但若要追求更好的效率就有所不足。
-
建議的解決方案: 即使沒有車隊,依然有方法可以解決補給與下山的問題:
- 尋求車友協助: 可以詢問平常一起騎車、交情不錯的車友,看他們是否有支援車的安排,能否提供一個「共乘」或寄放物品的位子。
- 共組支援團隊: 在自行車社群或論壇上,尋找幾位同樣是單獨參賽的車友,共同分攤費用租用一台保母車及聘請司機。
這麼做的好處是可以將個人專屬的補給品、衣物、以及下山的交通問題一次全部解決,讓自己能夠完全專注在爬坡這件事情上。
![]() |
保母車絕對是最划算的投資之一。 |
Q:關於從武嶺下滑,有什麼建議和注意事項?
A:沒有,唯一的建議是搭保母車下山。
理由與補給策略相似,您的心力應該全部投入在爬坡的過程中,無需為下滑的事情分心。
主要考量有以下幾點:
-
心力與體力的消耗: 在經歷了艱苦的爬坡後,體力與精神都已相當疲憊。下滑需要高度專注力,會是額外的負擔。
-
體感溫度的驟降: 高海拔地區氣溫本已偏低,下滑時因高速產生的風寒效應,會讓體感溫度比實際溫度低上數倍,極易引發失溫風險。
-
複雜且危險的路況: 下山的路況充滿挑戰,絕對不是一趟輕鬆的風景之旅,騎士必須時刻保持警惕:
- 路面狹窄: 多數路段路寬不足,會車不易。
- 連續陡降坡: 長時間且陡峭的下坡對煞車系統和操控能力是極大考驗。
- 強風與側風: 高山風勢強勁且不穩定,可能影響騎乘穩定性。
- 大量遊客車流: 假日或白天會有大量的遊覽車、汽車、機車上下山,增加路況複雜性。
- 仍在爬坡的車友: 下滑時會遇到許多還在努力向上的自行車騎士,需要頻繁會車。
綜合以上因素,自行下滑不僅無法享受風景,反而需要眼觀四面、耳聽八方,精神壓力極大。
我個人三次西進、一次東進的經驗,都是選擇搭乘保母車下山,讓自己可以在車上好好休息。光是在家裡用文字寫下滑的注意事項都覺得累了。
小結:初稿完成日6/23,剛好是2025年第一場武嶺盃的日子。雖然沒能更早寫出來幫上大家,但是在往後的西進武嶺,無論是賽事還是自己挑戰,這篇應該都能給你一些參考。
往後如果這篇文章留言有人發問,而讓我有更新的QA,就會在該節的後面加上日期。
祝大家順利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