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篇非主流的單車西進武嶺指南:以Q&A的方式幫你解決疑難雜症

身為單車愛好者,西進武嶺相信一定是許多車友的目標。破3、破4、430,這些術語你是不是也很熟悉呢? 西進武嶺準備起來非常單純。但單純不代表簡單,你需要把單純的課表、單純的作息、單純的飲食都維持數個月甚至更久,才能換來理想的成績。 小弟有幸,在走入最繁忙的家庭之前,就已經有幸完成破3這個目標。雖然留給自己的250可能要很久以後才能挑戰了,但是在工作之餘,還是來分享一下一些我對於西進武嶺的看法。成績比我好的人很多、成績比我好的人的心得文也很多,那麼我就跳過這些心得分享的部分,以QA的形式整理各個面向的疑難雜症,給出我的看法以及理由。 只有三次成績,厲害吧! 裝備篇 Q:空力輪還是爬坡輪? A:個人建議空力優先。 無論是媒體實測或者是理論的計算上來說,如果你爬坡的w/kg愈高,換言之,你預期的西進武嶺時間更短,那麼就更該選擇空力。 這邊有兩個數字提供參考,當作分水嶺: 4 w/kg的爬坡能力 5~8%的坡度 意思就是,當你有4 w/kg的爬坡能力,空力效應會更好。 以及對於坡度來說,在5~8%以上的爬坡,輕量化效應會更明顯。 至於為什麼浮動,同樣地跟騎士的爬坡能力有關。 在碟煞化發展之後,輪組的重量雖然還沒辦法追上C夾的時期,但框體因為不用再負擔煞車的功能,所以框高快速增加的同時重量也在減輕。 在2020年以前,輪組的定義通常是: 爬坡輪: 30~35mm甚至以下 全能輪: 40~45mm左右 空力輪: 50mm以上 那麼2025年的現在呢? 爬坡輪: 40~45mm以下 全能輪: 50~60mm 空力輪: 60mm以上,好像變成計時賽的刀輪、80mm跟封閉碟輪才是了。 這一切都建立在輕量化上面。 現在的輪框、花鼓跟輻條都輕了許多,要在框高50mm的輪組找到1300g的重量可說是輕而易舉、而且便宜。甚至60mm的高框輪也已經往1300g的世界挺進了。 在差不多的重量下選擇更高框的輪組取得空力效應,對於集團間行進的省力至關重要。 那麼經過碟煞發展的爬坡輪呢? 2025年的爬坡輪,在40mm以下時重量重量可能已經觸摸到1000g的大關了。 但是高低框的重量差異已經不像C夾時代那樣明顯。 所以在重量差距不大的情況下,選空力輪更好。 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...嗎? Q...